您现在的位置是: > 区块资讯区块资讯

未来城市中AIGC的角色展望

zhoucl 2025-01-10 13:40:32 区块资讯 已有人查阅

导读来源: 腾讯研究院

原创:WeCityX

腾讯研究院&澎湃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

图片

我们创造城市,城市也塑造我们。新技术不仅满足可见需求,还会催生新的模式与规则,形成控制论中的反馈回环。

面对未来城市的任务,我们希望预见伴随新技术的行为模式:它们如何发生、是否会长久存在,并转化为人们的态度和观念?技术的适应过程是否影响城市运行规则,城市应如何有意识地觉察和反馈?趁着ChatGPT热潮未散,我们进行了更具体的探讨。

诸多前沿思考者和实践者,包括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者、人文地理学者、技术史学者等,提供了自己的答案,以期更好地构建未来城市。

技术辅助不应替代情感,需“教会提问”

人-技术-城市关系中,人是最大变量。清华大学教授武廷海指出,技术应用带来行为变化,但结果因人而异。人类生物特性决定了城市最终形态——如科技无法彻底改变人的睡眠需求。

媒介也是人的延伸。如今,肉身不加载媒介技术就无法进行社会生活。神经信号可通过技术模拟传递,例如咖啡香味的微妙差异也可通过技术精确模拟。未来元宇宙中,复杂感觉或将生成和传递。

长期使用电子设备会弱化某些神经发育。复旦大学教授潘霁认为,技术增强能力的同时也可能削弱某些能力,增加社会脆弱性。

人类不能放弃主管情感和自主性的部分。机器可以代劳外化事务,如电子邮件问候祝福,但情意联络不能寄托于这类事务性过程。

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样重要。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若全盘交给机器,创新能力难以培养。ChatGPT可作为训练器,帮助孤独症孩子进行生活训练,但对普通学生而言,目标设定至关重要。

学会向ChatGPT提问的能力尤为重要。技术未来将至,但情感、自主性和提问能力与具身认知紧密相关。

游戏化模式扩大舒适圈

为了迅速适应不同场景,游戏化的心理结构可能成为常见生存状态。这能避免直接面对冲击,不陷入信息茧房。

信息流连接了人们,但理解并未加深,甚至产生更多戾气。潘霁认为,意图理解对方不应吞噬其意义结构,而是要以隐喻方式投射,实现共鸣。

科幻作家陈楸帆指出,真实的连接虽不愉悦,但能让人成长。人们不愿接受挑战,只停留在舒适圈。真实连接是人与人在城市中相遇和交流的本来状态。

未来虚实结合世界中,语义语法共鸣和感官体验通感,或可使我们在具体场景中获得有限理解。游戏化互换身份思考,可更好体会对方的意义结构。

陈楸帆认为,技术应用应循序渐进提供挑战,帮助人们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虚实之间存在无法平移的影响

数字孪生概念在虚拟空间中并不适用。表情包改变了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圈子有各自话语系统。

人们被算法推荐内容,自主性和可能性被切断。上网课投入度低,肢体交流、声音和气息表达微妙情感,现阶段难被虚拟化。

即便具身性意义结构能以芯片为介质提炼还原,也会在虚拟世界中逐渐累积成不同仪式。握手拍肩可能被提醒上线的声音取代。

杨庆峰认为,虚实结合的城市应将人的体验数字化,做真实的虚拟。虚拟空间暴力事件需特别思考对策。

数据库营建对未来城市至关重要。数据作为商品竞价排名,会导致模型训练成果差异。创作署名问题也需考虑。

对现实空间的映射,关键在赋权

数字技术召唤远方时空体验,虚实共生城市将成为全新文化记忆现场。需考虑数字技术与城市历史记忆、经济文化脉络之间的创造性共振。

深圳大学研究员张宇星认为,虚拟空间运行影响价值观,虚实结合空间引领多元性。消费端、美学标准和生产端的变化,推动现代城市新发展。

ICT本质是虚拟时空,每个人可独立制造信息空间。将来有可能在虚拟空间盖房子,转换到现实空间,实现虚实共振。

以共识塑造公平发展

技术拉大阶层差距,弱势群体可能被排除在外。北京大学教授吕斌提出用区块链模式解决旅游开发问题,让村民与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

助人自助营造共识,引导年轻人做公益。正向激励机制让公共向善目标可持续运作。

潘霁提到,不顺应变化将导致孤立,城市可能成为“废弃之地”,虽然仍有一定资源,但影响无关紧要。

总结

未来城市融合物理、社会和信息空间,打破边界隔阂,重组交织。AIGC实现智能涌现后,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生产和转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一轮城市革命。

城市复杂性来自人与社会,人机协作尤为重要。AI解放人类从事更高级工作,数字技术方便参与城市决策。数实融合趋势下,游戏和现实边界模糊。

我们编写并发布了《未来城市说明书》,阐述对未来城市的理解,期待大家共同思考和共创。

本文标签: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