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资讯
机构八大首席观2022年大势
linx 2024-11-14 06:26:04 资讯 已有人查阅
导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王军辉:权益资产凸显长期配置价值 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开局起步态势良好,持续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不过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展望今年,经济工作稳字...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王军辉:权益资产凸显长期配置价值
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开局起步态势良好,持续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不过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展望今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随着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积极推出,宏观经济运行将保持稳健发展。有利因素是,政府在财政、货币、产业多领域出台“稳增长”措施,一些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也会更加慎重,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消退和国际国内产业链的进一步修复,以及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所具有的韧性。不利因素是,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速回落,出口高增长后大概率向常态水平回归,疫情长尾退出继续对服务业和消费造成抑制。综合研判,今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今年我们重点关注三个领域机会:
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结合领域。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基建地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传统稳增长空间逐步饱和,未来稳增长需要多方发力、拓展空间。我们比较看好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领域,包括新基建、绿色投资、电动车、制造业技改升级等。
产业升级高端化与国际化领域。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已成为产业链齐全的“世界工厂”,更有不少优秀企业开始占领产业“微笑曲线”两端。近年来,国内制造业高端化进程明显提速,产业强链补链受到政策大力支持,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新兴产业翘楚。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产业链体系向全世界展示出强大韧性,夯实出口大幅增长基础,中国产品得到更多市场份额和国际认可,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具有更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领域上市公司ROE将进一步提升,投资回报率也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疫情退出和共同富裕提振消费领域。尽管奥密克戎变种病毒为疫情防控带来不确定性,但随着疫苗和特效药研发不断加快,有理由对未来疫情演变进程保持总体乐观,预计今年国内消费有望进一步修复。与此同时,共同富裕作为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未来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并提升均等化水平,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意愿和增加消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全球供应链修复仍存不确定性
疫情之初,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放水加以应对,短期看是有用的,但放水的副作用逐渐显现。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出现了通胀率居高不下和劳动参与率下降的问题,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说明放水解决不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展望2022年,预期美联储将两次加息,货币政策全面收紧,美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因为居民靠美联储和财政部放水所获得的收入增长,只是一时,不会持续,这对于靠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而言并不是件好事。同时,在通胀压力和加息的预期下,美国经济已经不能通过继续放水来实现持续复苏。如今,英国已经率先加息,但全球的疫情却仍在反复,远超预期。2022年全球的供应链是否能够修复,通胀能否如期回落,尚存在不确定性。若发达国家普遍加息,则新兴经济体的外资将出现净流出,可谓雪上加霜。预计2022年全球GDP增速将从2021年的5.9%回落至4%左右。
对中国而言,2022年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房地产走弱。因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过去多年来高度依赖的行业,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率增速下降及坚持“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续作用下,2022年的房地产销售额和开发投资增速预计都会显著下行。这就需要基建投资增速的提升来弥补,实际上有赖于财政政策的进一步积极,2021年我国全口径财政预算收入大于支出,为2022年的财政支出扩张提供了来源。
此外,2022年PPI有望大幅下降,核心CPI处在低位,存在降息空间。因此,财政、货币政策的双重支持,将为2022年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看,中国的出口连续两年超预期,说明除了某些西方国家对向中国输出高科技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阻拦和限制之外,外循环总体还算畅通。问题似乎在于内循环,比如消费增速低,金融和房地产在GDP中的占比过高、中小企业发展压力大而“躺平”现象突出等,这才是导致内循环不畅的根本原因,是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因此,预期2022年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民企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保就业、扩消费等方面,都将有相应举措出台,2022年全年GDP增速在5.5%左右,将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国内经济呈现两“镜像”
疫情后时代经济的弹性和全球通胀的持续性都超出预期,IMF等权威机构从未如此频繁地调整经济展望数据,不同机构之间的预测也从未出现这样大的分歧。我们的基准假设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疫苗保障体系的突破是有限的,即使有显著的突破,医学界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同等有效的疫苗,从而对全球经济的运行不构成新一轮与2020年初同等量级的冲击。
展望2022年,就全球而言,供给侧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对下游生产和终端消费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但需求侧随着政策的退出也会面临压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2022年仍是复苏之年,但速度将放缓。考虑到短缺经济的持久性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加快退出产生的副作用,我们倾向于认为,2022年经济向下修正的概率更高;
第二,制造业生产受价值链贸易制约的情况恐难有实质性改观,尤其是上半年,当然不同国家受干扰的程度会有差异,例如德国甚于美国;
第三,通胀方面,短期而言,2022年全球通胀压力会小于2021年,但能源供给短缺、商品低库存、工资水平上涨、服务需求复苏与资本开支扩张仍是支撑物价的四个重要因素。中长期而言,以疫情之前的“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为概念性框架,新冠纪元后不仅“滞”的力量有所增强,还新增了“胀”的压力。
与过去两年相比,国内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两种“镜像”关系,具体表现为:
(1)国内外经济周期的镜像———从内升外降到内降外升。海外超大规模的宏观政策逐渐退出,外需的超常增长及其对内需的带动效应会趋于收敛,甚至可能会出现超预期压缩的情形,原因在于企业激进的补库存行为;
(2)作为一种响应,内外政策周期的镜像———从内收外放到内放外收,国内是厚积薄发,国外则是难以为继。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大类资产配置攻守兼备
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仍将在疫情的约束下继续修复,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通胀上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经济仍将受到“滞”的困扰,“胀”的压力将有所减轻。
在这种形势之下,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主基调,就是稳字当头,将“稳经济”作为“稳社会”和“稳政治”的前提,再一次凸显了经济在建设工作的中心地位,这点需要投资者深刻理解。2022年经济增速的底线目标应在5%以上,为此,宏观政策将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将趋于放松,发挥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作用;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姿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发挥稳经济的作用。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结合经济形势和政策方向,今年的大类资产配置,建议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降低进攻并增强防御。
首先,对于境外资产,由于美国进入加息窗口,利率敏感型资产趋于弱势,预计境外固定收益资产表现相对较弱,权益市场在无风险利率上行背景下,需要降低收益预期,同时美国加息节奏可能快于欧洲,美元有望仍维持强势,非美货币包括人民币表现偏弱,黄金易下难上。
其次,对于境内资产,由于国内主要面临“滞”的风险,企业盈利增速下行,因此也需要降低对A股的收益预期,权益资产在大类配置中的进攻性弱于过往两三年;相应地,在“滞”的大背景下,固定收益资产在大类配置中的防御价值有所提升。
最后,2022年的中国股票市场大概率还是一个结构性行情,不会出现指数级的牛市。同时,行情会把某一种风格特征演化到极致,很可能是继续沿着高景气赛道发展,比如成长风格下的新能源、碳中和、硬科技方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财政发力预留充足“弹药”
2021年中国经济将以超过7%的增速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展望2022年,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前,我们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居民消费重焕生机。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已经超过70%,新冠药物研究捷报频传,疫情防控手段日益精准,疫情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逐渐减轻,新能源汽车和国潮有望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主力军。在政策引导和海外供应链瓶颈的共同影响下,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0%。根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曲线”,新技术的渗透率达到10%~25%后将正式进入起飞期。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也正在觉醒,国潮欣欣向荣。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动能革故鼎新。“日新者日进也。”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康波周期的末程,能够取得突破性创新的经济体就有望成为下一轮康波周期的引领者。双碳目标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我国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进程,激发了国内自主创新的活力。
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政策发力时点前置。在跨周期调节的思路下,2021年财政政策保持了适度的支出强度,广义财政结余可能达到2.76万亿,且发力时点后置,为2022年财政发力预留了充足的“弹药”。货币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将双管齐下———为了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准与降息均有空间;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将增添助力。
债券利率区间震荡,股票市场此消彼长。为了兼顾稳增长和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市场利率下行和反弹的空间都不大,更有可能以政策利率为锚区间震荡。在企业盈利周期总体向下、稳增长政策加码的背景下,股票市场可能继续演绎结构性行情。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提振消费最能保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后时代,世界工业大国中仅有中美两国实现了正增长。两国的经济复苏是镜像的———中国主要复苏在供给端,美国的复苏主要在需求端。因此,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词始终是“外需拉动”和“制造业先行”,出口连月创历史新高,工业利润全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也在加快,2021年全球有将近1/4的投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国投资者的开放程度空前提高。
疫情爆发后,全球对中国生产的依赖性在增强,我们预期这种趋势在2022年仍将持续。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重建至少需要1~2年。美欧都有意本地化部分制造业,但在全球经济正常化之前也很难推进。中国由于首先控制住了疫情,生产率先恢复,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器。RCEP将在2022年正式启动,强化中国作为亚洲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世界各国正在展开基建投资计划以提振经济,中国作为机械、劳保用品和工业中间品的主要出口国,将会从全球性的财政扩张中受益。
我们预期2022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5.3%,落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区间内。制造业投资的表现将最为出众,能源转型和产业链升级将会持续数年,未来两三年将是加速投资的阶段。
2022年工作的一大难点是如何扶持中小企业。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流动性问题,银行和资本市场提供的支持有限。近期的政策已经在向支持服务业企业倾斜,包括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展期、减税降费等,但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扩大内需。内需中,消费是最大的瓶颈。重启消费最为直接的方式是直接补贴消费者。央行数字货币此前已在深圳罗湖等地试点,向公众发放数字红包。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的经济以“稳”为主,需要通过保增长来提高收入。提振消费或是保增长的最有效方式,由此我们预期今年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将扩大。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宏观政策密集出台可期
2022年,经济仍有内生放缓压力,一则疫后消费存在天花板效应,防控常态化阶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环比明显低于疫情之前;二则在隐性债务化解和地产主动调控之下,以基建和地产为代表的建筑产业链回落影响仍在继续传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稳增长。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在这一明确基调之下,预计2022年初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将密集出台。
财政政策将承担重要角色。从近年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低于实际GDP增速的时候,经济都有不同程度失衡的特征,例如2018、2019、2021年;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的年份,如2016、2017、2020年,宏观经济稳定性相对更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和“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抓住了稳增长的“七寸”。
货币政策亦存在一定联动空间。实体融资需求依旧不佳,稳信用政策在力度上仍有加码的必要性。2022年下半年外部环境将更为复杂,一季度和二季度前半段将是本轮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的最适宜时段。
本轮稳增长有效性的标志是“固本培元”:一是传统部门投资率要回归均衡,二是新兴部门投融资框架要形成。前者代表经济存量,即财政(公共部门)、就业(居民部门)、信用(企业部门)短期重新企稳;后者代表经济增量,即碳排放(环境成本)、要素匹配(资源成本)、长期资产回报率(资本成本)中期进一步优化。
去年股市风格整体平稳,资产表现大致吻合于企业盈利变化。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两年平均增长18.8%,万得全A两年平均涨幅18.3%,基本在同一量级。有效的稳增长将带来经济和企业盈利的企稳预期,从而推动“投资时钟”进入下一阶段。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推动市场投资端改革
2021年是我国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衔接年,我们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骄人成绩迎来了建党百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我国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远期目标引领五年发展。
2022年我国将迎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本市场将借助持续改革创新来强化对国家战略的服务能力。
以全面注册制改革为契机,以北交所扩容发展为抓手,资本市场将加快推进系统性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更多专精特新及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围绕创新驱动,资本市场将持续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为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投融资服务,引导更多资本投小、投新、投早、投科技,推动更多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创新资本,助力科技、产业与资本形成良性循环。
围绕消费主导型的内需结构,资本市场将从新型供需关系出发,引导资本有序创造需求,借助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制度来引导支持消费新业态发展,同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围绕科技和数字化带来的产业变革,资本市场要以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来推动科技、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资本化,提升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推进产业数字化以及产业现代化发展。
围绕双碳战略,资本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创新更多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引导更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支持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围绕共同富裕建设,资本市场要借助投资端改革来强化市场投资功能,引导居民借助长期股权和债权投资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起点上,2022年资本市场在改革创新中也必将行稳致远,迎来新发展。
本文标签:
很赞哦! ()
下一篇:返回列表